平安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連接政府與居民的重要紐帶。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社區在養老助老、文化建設、環境維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為響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同時將課堂所學的社會服務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我于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在臺州市三門縣海游街道平安社區開展了為期30天的社會實踐服務,通過參與社區日常工作,助力解決居民實際需求,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認知。
二、實踐目的
- 助力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完成養老、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工作,緩解社區服務壓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2. 提升個人能力:將社會學、公共服務等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鍛煉溝通協調、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3. 了解基層需求:深入社區一線,傾聽居民真實訴求,觀察社區治理中的痛點與難點,為后續參與社會服務積累實踐經驗。
4.幫助社區發展:助力社區成長進步,服務社區內所有公民,讓大家需求得到解決,變得更好。
三、實踐內容
(一)養老助老服務:守護社區“銀發族”
平安社區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30%,其中獨居老人有28戶,養老服務是社區工作的重點。我的主要任務包括三項:
一是“敲門探望”。每天上午9點,我會與社區工作人員分組,攜帶血壓儀、便民手冊走訪獨居老人。我們不僅為老人測量血壓、記錄健康狀況,還會陪老人聊天——聽張奶奶講過去的工作經歷,幫李爺爺調試手機視頻通話(方便他與外地的孫子聯系),提醒老人注意夏季用電安全。15天里,我們累計探望獨居老人42人次,幫助3位老人解決了手機故障、家電維修等問題。
二是協助“老年食堂”運營。社區老年食堂每天中午為老人提供低價餐食,我負責協助工作人員登記用餐人數、分發餐食,并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有一次,78歲的王爺爺因腿部關節炎無法下樓,我每天中午將熱乎的飯菜送到他家,他總說“這飯比家里的還香”,讓我真切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三是組織“健康講座”。實踐期間,我們邀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開展了2場健康講座,主題分別是“夏季防暑與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常見骨折預防”。我負責前期通知(在社區公告欄貼通知、逐戶電話提醒老人)、現場布置(搬桌椅、準備飲用水),以及講座后的疑問解答,共有56位老人參與,反饋良好。
(二)文化服務:豐富社區精神生活
為緩解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和老人)的“暑期無聊”問題,我協助社區策劃并開展了2類文化活動:
一是“暑期少兒托管班”。社區有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暑期無人看管,我們利用社區活動室開設了托管班,每天下午2點至5點開放。我主要負責輔導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幫小學生講解數學應用題,教他們修改作文;同時組織簡單的興趣活動,比如折紙、繪畫、講故事。托管班共接收12名孩子,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讓我體會到“小老師”的責任。
二是“鄰里才藝展”。實踐最后3天,我們策劃了“鄰里一家親”才藝展,鼓勵居民主動報名表演。我負責前期報名登記、節目排序,以及活動當天的現場控場。最終有15個節目上臺——老人合唱《歌唱祖國》,小朋友跳街舞,阿姨們表演廣場舞,現場氛圍熱烈。活動結束后,社區主任說:“這樣的活動能拉近鄰里距離,以后要多辦!”
(三)環境維護:共建整潔社區
社區環境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我參與了兩項環境相關工作:
一是“垃圾分類宣傳”。社區部分居民仍存在垃圾分類不規范的問題,我們制作了簡單的宣傳海報(比如“廚余垃圾放綠桶,有害垃圾放紅桶”),在垃圾投放點旁值守,現場指導居民分類。遇到不理解的居民,我們耐心解釋:“垃圾分類能讓垃圾變廢為寶,還能讓小區更干凈。”15天里,我們累計指導居民200余人次,社區垃圾混投現象明顯減少。
二是“社區清潔行動”。我們組織了3次“清潔社區”志愿活動,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參與——清理樓道里的雜物、擦拭公共設施(健身器材、公告欄)、撿拾小區綠化帶里的垃圾。有不少小朋友跟著家長一起參加,他們拿著小夾子撿垃圾的樣子,讓我覺得“環保意識要從小培養”。每次清潔后,看著干凈的小區,居民們都笑著說:“住得更舒服了!”,小孩子也養成了衛生的好習慣!
四、實踐收獲
(一)能力提升:從“紙上談兵”到“學以致用”
以前在課堂上學“公共服務”,總覺得是抽象的理論;這次實踐讓我真正學會了“溝通”——(面對不同群體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老人,要放慢語速、耐心傾聽;面對小朋友,要溫柔引導、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交流;面對不配合的居民,要換位思考、耐心解釋,委婉說服、耐心引導。充分考慮他人內心。比如有一次,一位叔叔不愿意分類垃圾,我沒有直接反駁他,而是說:“叔叔,您看咱們小區要是干凈了,您帶著孩子散步也舒服,心情也會變好,垃圾分類其實不難,我教您分一次就會了。”這沒有從明面上反駁他,而是采用委婉的話語,讓他認識到垃圾分類對他、他的家人都是有益處的,最后他不僅愿意分類,還主動幫我們宣傳。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二)認知深化:理解“社區服務”的意義
以前我覺得“社區服務”就是“幫個忙”,但實踐后發現,社區服務是“連接”——連接老人與關愛,連接居民與居民,連接個人與社會。比如獨居的張奶奶,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我們上門探望,她說“你們來了,家里就熱鬧了”,這大大減少了老人內心的孤獨感;比如“鄰里才藝展”后,原本不認識的鄰居開始互相打招呼,“以前住對門都不說話,現在會一起聊天了”。這些細節讓我明白:社區服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用自身小小的行動,讓社區變得更溫暖、更有凝聚力。
(三)責任覺醒: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這次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的變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前我總覺得“社會問題離我很遠”,但現在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看到社區通過我們的努力,垃圾更整潔了、老人更開心了、鄰里更親近了,變得更好了,我意識到:哪怕是小小的志愿行動,也能為社會貢獻力量。未來我會繼續參與社區服務,也會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實踐反思
在實踐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一是“經驗不足”。比如在策劃少兒托管班時,我沒考慮到有的孩子會哭鬧,會不停哭鬧,一開始手忙腳亂,后來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才學會用玩具、故事安撫孩子;二是“考慮不周全”。開展健康講座時,我沒準備充分的老花鏡,一些老人老花度數過高卻沒有眼鏡,導致部分老人看不清PPT,后來趕緊去社區辦公室借了幾副老花鏡,才解決問題。這些不足提醒我:以后做事情要更細致,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同時,我也觀察到社區服務的一些難點:比如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不足,很多工作只能“趕進度”;部分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需要更多樣化的宣傳方式。這些問題讓我明白,社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人加入志愿隊伍。
六、實踐總結
這次的社區服務實踐,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我不僅用行動助力了社區建設,也在實踐中學會了溝通、懂得了責任、深化了認知。社區是社會的“小縮影”,每一份小小的服務,都能匯聚成溫暖社會的力量。
未來,我會把這次實踐的收獲帶到學習和生活中——繼續保持服務意識,主動參與志愿活動;同時也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未來能為社區、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也希望更多人能關注社區、參與社區服務,一起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
平安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連接政府與居民的重要紐帶。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社區在養老助老、文化建設、環境維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為響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同時將課堂所學的社會服務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我于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在臺州市三門縣海游街道平安社區開展了為期30天的社會實踐服務,通過參與社區日常工作,助力解決居民實際需求,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認知。
二、實踐目的
- 助力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完成養老、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工作,緩解社區服務壓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2. 提升個人能力:將社會學、公共服務等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鍛煉溝通協調、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3. 了解基層需求:深入社區一線,傾聽居民真實訴求,觀察社區治理中的痛點與難點,為后續參與社會服務積累實踐經驗。
4.幫助社區發展:助力社區成長進步,服務社區內所有公民,讓大家需求得到解決,變得更好。
三、實踐內容
(一)養老助老服務:守護社區“銀發族”
平安社區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30%,其中獨居老人有28戶,養老服務是社區工作的重點。我的主要任務包括三項:
一是“敲門探望”。每天上午9點,我會與社區工作人員分組,攜帶血壓儀、便民手冊走訪獨居老人。我們不僅為老人測量血壓、記錄健康狀況,還會陪老人聊天——聽張奶奶講過去的工作經歷,幫李爺爺調試手機視頻通話(方便他與外地的孫子聯系),提醒老人注意夏季用電安全。15天里,我們累計探望獨居老人42人次,幫助3位老人解決了手機故障、家電維修等問題。
二是協助“老年食堂”運營。社區老年食堂每天中午為老人提供低價餐食,我負責協助工作人員登記用餐人數、分發餐食,并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有一次,78歲的王爺爺因腿部關節炎無法下樓,我每天中午將熱乎的飯菜送到他家,他總說“這飯比家里的還香”,讓我真切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三是組織“健康講座”。實踐期間,我們邀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開展了2場健康講座,主題分別是“夏季防暑與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常見骨折預防”。我負責前期通知(在社區公告欄貼通知、逐戶電話提醒老人)、現場布置(搬桌椅、準備飲用水),以及講座后的疑問解答,共有56位老人參與,反饋良好。
(二)文化服務:豐富社區精神生活
為緩解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和老人)的“暑期無聊”問題,我協助社區策劃并開展了2類文化活動:
一是“暑期少兒托管班”。社區有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暑期無人看管,我們利用社區活動室開設了托管班,每天下午2點至5點開放。我主要負責輔導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幫小學生講解數學應用題,教他們修改作文;同時組織簡單的興趣活動,比如折紙、繪畫、講故事。托管班共接收12名孩子,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讓我體會到“小老師”的責任。
二是“鄰里才藝展”。實踐最后3天,我們策劃了“鄰里一家親”才藝展,鼓勵居民主動報名表演。我負責前期報名登記、節目排序,以及活動當天的現場控場。最終有15個節目上臺——老人合唱《歌唱祖國》,小朋友跳街舞,阿姨們表演廣場舞,現場氛圍熱烈。活動結束后,社區主任說:“這樣的活動能拉近鄰里距離,以后要多辦!”
(三)環境維護:共建整潔社區
社區環境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我參與了兩項環境相關工作:
一是“垃圾分類宣傳”。社區部分居民仍存在垃圾分類不規范的問題,我們制作了簡單的宣傳海報(比如“廚余垃圾放綠桶,有害垃圾放紅桶”),在垃圾投放點旁值守,現場指導居民分類。遇到不理解的居民,我們耐心解釋:“垃圾分類能讓垃圾變廢為寶,還能讓小區更干凈。”15天里,我們累計指導居民200余人次,社區垃圾混投現象明顯減少。
二是“社區清潔行動”。我們組織了3次“清潔社區”志愿活動,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參與——清理樓道里的雜物、擦拭公共設施(健身器材、公告欄)、撿拾小區綠化帶里的垃圾。有不少小朋友跟著家長一起參加,他們拿著小夾子撿垃圾的樣子,讓我覺得“環保意識要從小培養”。每次清潔后,看著干凈的小區,居民們都笑著說:“住得更舒服了!”,小孩子也養成了衛生的好習慣!
四、實踐收獲
(一)能力提升:從“紙上談兵”到“學以致用”
以前在課堂上學“公共服務”,總覺得是抽象的理論;這次實踐讓我真正學會了“溝通”——(面對不同群體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老人,要放慢語速、耐心傾聽;面對小朋友,要溫柔引導、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交流;面對不配合的居民,要換位思考、耐心解釋,委婉說服、耐心引導。充分考慮他人內心。比如有一次,一位叔叔不愿意分類垃圾,我沒有直接反駁他,而是說:“叔叔,您看咱們小區要是干凈了,您帶著孩子散步也舒服,心情也會變好,垃圾分類其實不難,我教您分一次就會了。”這沒有從明面上反駁他,而是采用委婉的話語,讓他認識到垃圾分類對他、他的家人都是有益處的,最后他不僅愿意分類,還主動幫我們宣傳。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二)認知深化:理解“社區服務”的意義
以前我覺得“社區服務”就是“幫個忙”,但實踐后發現,社區服務是“連接”——連接老人與關愛,連接居民與居民,連接個人與社會。比如獨居的張奶奶,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我們上門探望,她說“你們來了,家里就熱鬧了”,這大大減少了老人內心的孤獨感;比如“鄰里才藝展”后,原本不認識的鄰居開始互相打招呼,“以前住對門都不說話,現在會一起聊天了”。這些細節讓我明白:社區服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用自身小小的行動,讓社區變得更溫暖、更有凝聚力。
(三)責任覺醒: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這次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的變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前我總覺得“社會問題離我很遠”,但現在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看到社區通過我們的努力,垃圾更整潔了、老人更開心了、鄰里更親近了,變得更好了,我意識到:哪怕是小小的志愿行動,也能為社會貢獻力量。未來我會繼續參與社區服務,也會帶動身邊平安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連接政府與居民的重要紐帶。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社區在養老助老、文化建設、環境維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為響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同時將課堂所學的社會服務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我于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在臺州市三門縣海游街道平安社區開展了為期30天的社會實踐服務,通過參與社區日常工作,助力解決居民實際需求,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認知。
二、實踐目的
- 助力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完成養老、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工作,緩解社區服務壓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2. 提升個人能力:將社會學、公共服務等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鍛煉溝通協調、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3. 了解基層需求:深入社區一線,傾聽居民真實訴求,觀察社區治理中的痛點與難點,為后續參與社會服務積累實踐經驗。
4.幫助社區發展:助力社區成長進步,服務社區內所有公民,讓大家需求得到解決,變得更好。
三、實踐內容
(一)養老助老服務:守護社區“銀發族”
平安社區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30%,其中獨居老人有28戶,養老服務是社區工作的重點。我的主要任務包括三項:
一是“敲門探望”。每天上午9點,我會與社區工作人員分組,攜帶血壓儀、便民手冊走訪獨居老人。我們不僅為老人測量血壓、記錄健康狀況,還會陪老人聊天——聽張奶奶講過去的工作經歷,幫李爺爺調試手機視頻通話(方便他與外地的孫子聯系),提醒老人注意夏季用電安全。15天里,我們累計探望獨居老人42人次,幫助3位老人解決了手機故障、家電維修等問題。
二是協助“老年食堂”運營。社區老年食堂每天中午為老人提供低價餐食,我負責協助工作人員登記用餐人數、分發餐食,并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有一次,78歲的王爺爺因腿部關節炎無法下樓,我每天中午將熱乎的飯菜送到他家,他總說“這飯比家里的還香”,讓我真切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三是組織“健康講座”。實踐期間,我們邀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開展了2場健康講座,主題分別是“夏季防暑與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常見骨折預防”。我負責前期通知(在社區公告欄貼通知、逐戶電話提醒老人)、現場布置(搬桌椅、準備飲用水),以及講座后的疑問解答,共有56位老人參與,反饋良好。
(二)文化服務:豐富社區精神生活
為緩解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和老人)的“暑期無聊”問題,我協助社區策劃并開展了2類文化活動:
一是“暑期少兒托管班”。社區有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暑期無人看管,我們利用社區活動室開設了托管班,每天下午2點至5點開放。我主要負責輔導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幫小學生講解數學應用題,教他們修改作文;同時組織簡單的興趣活動,比如折紙、繪畫、講故事。托管班共接收12名孩子,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讓我體會到“小老師”的責任。
二是“鄰里才藝展”。實踐最后3天,我們策劃了“鄰里一家親”才藝展,鼓勵居民主動報名表演。我負責前期報名登記、節目排序,以及活動當天的現場控場。最終有15個節目上臺——老人合唱《歌唱祖國》,小朋友跳街舞,阿姨們表演廣場舞,現場氛圍熱烈。活動結束后,社區主任說:“這樣的活動能拉近鄰里距離,以后要多辦!”
(三)環境維護:共建整潔社區
社區環境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我參與了兩項環境相關工作:
一是“垃圾分類宣傳”。社區部分居民仍存在垃圾分類不規范的問題,我們制作了簡單的宣傳海報(比如“廚余垃圾放綠桶,有害垃圾放紅桶”),在垃圾投放點旁值守,現場指導居民分類。遇到不理解的居民,我們耐心解釋:“垃圾分類能讓垃圾變廢為寶,還能讓小區更干凈。”15天里,我們累計指導居民200余人次,社區垃圾混投現象明顯減少。
二是“社區清潔行動”。我們組織了3次“清潔社區”志愿活動,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參與——清理樓道里的雜物、擦拭公共設施(健身器材、公告欄)、撿拾小區綠化帶里的垃圾。有不少小朋友跟著家長一起參加,他們拿著小夾子撿垃圾的樣子,讓我覺得“環保意識要從小培養”。每次清潔后,看著干凈的小區,居民們都笑著說:“住得更舒服了!”,小孩子也養成了衛生的好習慣!
四、實踐收獲
(一)能力提升:從“紙上談兵”到“學以致用”
以前在課堂上學“公共服務”,總覺得是抽象的理論;這次實踐讓我真正學會了“溝通”——(面對不同群體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老人,要放慢語速、耐心傾聽;面對小朋友,要溫柔引導、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交流;面對不配合的居民,要換位思考、耐心解釋,委婉說服、耐心引導。充分考慮他人內心。比如有一次,一位叔叔不愿意分類垃圾,我沒有直接反駁他,而是說:“叔叔,您看咱們小區要是干凈了,您帶著孩子散步也舒服,心情也會變好,垃圾分類其實不難,我教您分一次就會了。”這沒有從明面上反駁他,而是采用委婉的話語,讓他認識到垃圾分類對他、他的家人都是有益處的,最后他不僅愿意分類,還主動幫我們宣傳。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二)認知深化:理解“社區服務”的意義
以前我覺得“社區服務”就是“幫個忙”,但實踐后發現,社區服務是“連接”——連接老人與關愛,連接居民與居民,連接個人與社會。比如獨居的張奶奶,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我們上門探望,她說“你們來了,家里就熱鬧了”,這大大減少了老人內心的孤獨感;比如“鄰里才藝展”后,原本不認識的鄰居開始互相打招呼,“以前住對門都不說話,現在會一起聊天了”。這些細節讓我明白:社區服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用自身小小的行動,讓社區變得更溫暖、更有凝聚力。
(三)責任覺醒: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這次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的變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前我總覺得“社會問題離我很遠”,但現在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看到社區通過我們的努力,垃圾更整潔了、老人更開心了、鄰里更親近了,變得更好了,我意識到:哪怕是小小的志愿行動,也能為社會貢獻力量。未來我會繼續參與社區服務,也會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實踐反思
在實踐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一是“經驗不足”。比如在策劃少兒托管班時,我沒考慮到有的孩子會哭鬧,會不停哭鬧,一開始手忙腳亂,后來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才學會用玩具、故事安撫孩子;二是“考慮不周全”。開展健康講座時,我沒準備充分的老花鏡,一些老人老花度數過高卻沒有眼鏡,導致部分老人看不清PPT,后來趕緊去社區辦公室借了幾副老花鏡,才解決問題。這些不足提醒我:以后做事情要更細致,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同時,我也觀察到社區服務的一些難點:比如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不足,很多工作只能“趕進度”;部分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需要更多樣化的宣傳方式。這些問題讓我明白,社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人加入志愿隊伍。
六、實踐總結
這次的社區服務實踐,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我不僅用行動助力了社區建設,也在實踐中學會了溝通、懂得了責任、深化了認知。社區是社會的“小縮影”,每一份小小的服務,都能匯聚成溫暖社會的力量。
未來,我會把這次實踐的收獲帶到學習和生活中——繼續保持服務意識,主動參與志愿活動;同時也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未來能為社區、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也希望更多人能關注社區、參與社區服務,一起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
的人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實踐反思
在實踐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一是“經驗不足”。比如在策劃少兒托管班時,我沒考慮到有的孩子會哭鬧,會不停哭鬧,一開始手忙腳亂,后來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才學會用玩具、故事安撫孩子;二是“考慮不周全”。開展健康講座時,我沒準備充分的老花鏡,一些老人老花度數過高卻沒有眼鏡,導致部分老人看不清PPT,后來趕緊去社區辦公室借了幾副老花鏡,才解決問題。這些不足提醒我:以后做事情要更細致,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同時,我也觀察到社區服務的一些難點:比如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不足,很多工作只能“趕進度”;部分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需要更多樣化的宣傳方式。這些問題讓我明白,社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人加入志愿隊伍。
六、實踐總結
這次的社區服務實踐,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我不僅用行動助力了社區建設,也在實踐中學會了溝通、懂得了責任、深化了認知。社區是社會的“小縮影”,每一份小小的服務,都能匯聚成溫暖社會的力量。
未來,我會把這次實踐的收獲帶到學習和生活中——繼續保持服務意識,主動參與志愿活動;同時也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未來能為社區、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也希望更多人能關注社區、參與社區服務,一起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