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今夏,“2025 雙百勵志圓夢行動”如期進行,各院同學積極響應,踴躍報名,以微薄之力,傳有愛之花。來自工程學院與經濟管理學院的五名 23 級學子攜手組成“同心筑夢隊”,同心共擔使命,協力鑄就夢想,在這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中奮力前行。團隊歷經三天光陰,踏遍孝感境內四地的山山水水,走訪了五戶寒門學子家庭。他們用同心凝聚真情,用筑夢播撒大愛,讓溫暖與希望彌漫于青春的旅途中。
家住孝昌的小宋同學幼年時期家庭遭遇變故,父親因意外不幸離世,母親因故未能陪伴在側,自此由年邁的祖父母以務農為生,含辛茹苦將她撫養長大。面對小宋同學的境遇,隊員們暖心安慰并鼓勵她堅定信念、不懼困難。學校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多項資助政策,從獎助學金到勤工助學崗位,再到心理關懷與學業指導,幫助她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得到有力保障。隊員們還代表學校送上慰問禮品,將關懷化作實實在在的溫暖。


揆諸當下,有人在窮奢極欲的道路上沉溺于聲色犬馬,亦有人在困苦艱難的歲月里砥礪前行。社會的兩極映照出人世冷暖,而慰問活動正是那一束照進現實的光,既能讓萬千黯淡的生活重燃希望,也能讓人于平凡瑣碎的日子里感受到善意與溫度。這樣的溫情,便真實地展現在“2025雙百勵志圓夢行動”中。
走進大悟陳同學的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整面墻上琳瑯滿目的獎狀。墻上獎狀的發黃字跡,雖已褪去昔日的光彩,卻承載著他多年勤學不輟的腳步與汗水。縱然生活清苦,家境拮據,但他始終勤學好問、不改初心。隊員們久久凝望,心中涌起的,不只是感動,更是敬意——那一面獎狀墻,不僅見證了他個人榮譽,更是逆境中不屈精神的生動寫照。

陳同學母親因身體原因失去勞動能力;父親曾在武漢務工,但多年辛勞使聽力受損,今年已年逾六旬的他因年齡原因被迫離崗,家庭經濟來源隨之中斷。了解到其父母的困境后,大家詳細介紹了學校針對特殊困難學生的資助措施與成長支持計劃,鼓勵他勇敢面對挑戰,積極投身學業和未來規劃。在送上慰問品的同時,更傳遞了學校“自強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希望他能在社會與校園的關懷中汲取信心,繼續逐夢前行。

安陸的小胡同學成長之路頗多坎坷。自出生后不久,父母離異,祖輩成為主要的依靠。年邁的爺爺勤勤懇懇,用拾荒所得維持生活與學費開支,鄉鄰們也紛紛伸出援手,村集體和愛心人士多次給予資助,才讓他的求學之路得以延續。正是在社會各界的關懷下,他一步步堅持到今天。我們向他介紹了學校的多項資助政策,如獎助學金、綠色通道和勤工助學等,幫助他消除后顧之憂,更好地投入學習。同學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爺爺眼里也泛起了感動的淚花。 老人緊緊握著隊員們的手,滿懷深情地表達了對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關心和幫助的由衷感謝。他說,正是有了國家的好政策和學校的貼心資助,孫子才能安心讀書,才能在求學的道路上不掉隊。他更鼓勵隊員們:“你們還年輕,要把這份愛心繼續傳遞下去,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溫暖,把希望的火種一代代延續下去。”每一次的到訪,都承載著“同心筑夢隊”隊員們深切的問候與貼心的關懷。我們與學生和家長們圍坐在一起,親切交流,深入了解家庭所面臨的實際困難,以及學生們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在那些略顯簡樸的房屋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同樣被學生們眼中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所深深打動。

勵志行動需落實到人心中,救助與慰問帶給受助者的未必僅是擺脫窘境,還可能是愛心與善意的傳遞。隊員在走訪中發現,受訪者無不心懷感激,他們不僅深切體會到來自社會的關懷與溫暖,更紛紛表示愿意將這份恩情化作前行的力量。許多人坦言,自己若有可能也應當肩負起責任,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繼續將愛心傳遞下去,讓“薪火相傳”的精神在代際之間延續生根。正如涓滴之水終將匯成江海,每一次善意的接力,都會成為點亮他人夢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