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實踐活動20名成員以“薪火相傳承古韻,文脈永續啟新章”為核心目標,赴邯鄲、滄州、邢臺、石家莊四地開展文化實踐活動。為確保實踐深度與效果,團隊提前1個月籌備,通過查閱地方文化史料,制定了“實地感知—深度研討—成果轉化”的三階實踐方案。活動期間,團隊既注重對歷史文化的系統學習,也關注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融合,通過實地調研、專題學習、交流研討、民生觀察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同步做好實踐總結與成果傳播,切實推動文化學習與精神傳承落地見效。
團隊首站抵達邯鄲叢臺公園,重點圍繞武靈叢臺與七賢祠開展實踐。在武靈叢臺,通過查閱場館提供的歷史文獻、觀看專題紀錄片、記錄建筑細節等方式,系統梳理其從戰國時期的閱兵臺到現代文化地標的演變歷程,明確其作為邯鄲“開放、進取”精神象征的核心意義——趙武靈王摒棄“華夷之辨”,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不僅革新了軍事裝備與作戰方式,更打破了傳統禮制對社會發展的束縛,最終推動趙國成為戰國中后期的強國,這段歷史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變革是發展的核心動力”。

隨后,在紀念韓厥、藺相如、廉頗等趙國賢人的七賢祠,團隊以“忠義擔當與當代團隊建設”為主題開展專題研討,每組結合“負荊請罪”“竊符救趙”等歷史典故,分析古人在面對國家大義與個人矛盾時的抉擇,進而探討“包容協作“責任擔當”等傳統精神在現代團隊項目推進、意見分歧處理中的實踐價值。研討中,有成員提到“藺相如面對廉頗挑釁時的隱忍,本質是對團隊目標(趙國穩定)的優先考量,這啟示我們在小組任務中也要以整體利益為重”,這樣的觀點引發全員共鳴,進一步強化了成員的責任意識與協作意識

。叢臺公園內鳥語花香,不少居民或散步健身、或帶孩童游覽、或在亭下下棋聊天,歷史建筑與民生場景的交融,讓團隊真切感受到“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遺產,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底色”,這種“煙火氣”也讓實踐調研更具溫度,團隊成員還隨機采訪了10位居民,收集他們對叢臺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建議,為后續成果總結積累了鮮活素材。

第二站團隊前往滄州,在滄州市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實踐。這座以“運河文化”為核心的場館,通過“千年運河”“漕運記憶”“精神傳承”三大展區,運用文物陳列、多媒體互動、場景復原等技術,全方位呈現大運河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團隊首先在“千年運河”展區參觀,近距離觀察唐代船型陶俑、宋代運河磚、明清漕運賬簿、民國沿岸商號印章等200余件文物,通過文物年代、用途的梳理,繪制出“大運河漕運發展時間軸”,清晰掌握不同朝代運河的功能演變——從唐代的軍事運輸為主,到宋代的南北物資交流核心,再到明清時期成為“國家經濟生命線”的轉變過程。在“漕運記憶”展區,團隊體驗了多媒體互動項目“漕運船員的一天”,通過模擬駕駛漕船、裝卸貨物、與沿岸商戶交易等場景,直觀感受古代漕運人員的工作艱辛與智慧,有成員在體驗后表示“以前只知道運河是‘黃金水道’,卻不知道船員要應對水情變化、貨物管理、多方協調等多重挑戰,這讓我對‘工匠精神’有了更具體的理解”。隨后,在“精神傳承”展區,團隊結合展區對運河橋梁建造技藝、漕運商號經營理念、沿岸民俗融合的展示,分組提煉大運河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工程組聚焦工匠們為解決運河水位差問題而發明的“水閘技術”,總結出“精益求精、攻堅克難”的工匠精神;商貿組通過分析漕運商號“誠信經營、跨區域合作”的案例,提煉出“開拓進取、互利共贏”的發展勇氣;文化組則從運河沿岸戲曲、飲食、節慶的融合現象,歸納出“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文化胸懷。參觀結束后每位成員結合自身參觀重點與感悟發言,進一步深化對運河文化精神的認知。

第三站團隊抵達邢臺,在達活泉公園內的郭守敬紀念館開展實踐。作為紀念元代杰出科學家郭守敬的專題場館,這里不僅展示了其在天文、歷法、水利領域的成就,更通過實物模型、場景復原等方式,呈現了古代科技的智慧光芒。活動伊始,團隊在郭守敬銅像前集合,由場館講解員介紹其生平——郭守敬主持編訂《授時歷》、改良天文儀器、治理多條河流,一生完成20余項重要科研與工程項目,其科研成果對當時乃至后世影響深遠。隨后,團隊分為“天文組”與“水利組”開展專項調研:天文組重點參觀古代儀器展區,詳細觀察簡儀、渾儀、圭表等儀器的模型結構,通過對比現代天文儀器,分析郭守敬改良簡儀時“簡化結構、提高精度”的創新思路,了解到簡儀去除了傳統渾儀中的多余圓環,將測量精度提升3倍以上,比歐洲同類儀器早發明300余年;水利組則聚焦治水工程沙盤展區,通過沙盤動態演示與講解員講解,掌握郭守敬治理邢州、大都水患的核心方案——在邢州時,他通過勘察地形、疏通淤塞河道、修建蓄水工程,解決了當地長期的洪澇問題;在大都(今北京)時,他主持修建通惠河,打通南北水系,使漕船可直達大都城內,極大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調研結束后,團隊圍繞“古代科技對當代創新的啟示”展開討論,有成員提出“郭守敬‘先勘察后施策’的治水理念,與現代工程建設中的‘實地調研優先’原則高度契合,這說明優秀的科研與工程思維具有跨越時代的價值”,也有成員結合自身專業,探討如何將古代天文儀器的“精準測量”思路應用到現代數據采集工作中,真正實現“以古鑒今”。
最后一站團隊前往石家莊河北博物院,這座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于一體的場館,擁有“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河北商代文明”等多個核心展廳,是了解燕趙文化的重要窗口。團隊按照“時間脈絡+文化主題”的路線參觀,首先在“河北商代文明”展區駐足,重點觀察獸面紋銅鼎、四羊方尊(復制品)、商代甲骨文等文物,通過講解員對青銅器鑄造工藝的解讀,了解到商代河北地區已掌握“范鑄法”“失蠟法”等先進鑄造技術,獸面紋銅鼎的“三層花紋”工藝復雜度極高,充分體現了當時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水平,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中華文明早期的科技與藝術成就。隨后,團隊來到“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區,面對氣勢恢宏的錯金銀銅虎噬鹿屏風座、中山王鐵足銅鼎、夔龍紋玉飾等文物,成員們被中山國“小國大文化”的特質震撼——作為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中山國雖疆域不大,卻創造出兼具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特色的燦爛文明,其器物上的紋飾、銘文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中山王鐵足銅鼎上的銘文,詳細記載了中山國的歷史事件與政治理念,為研究戰國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最后,在“慷慨悲歌——燕趙故事”展區,團隊通過“荊軻刺秦”“趙氏孤兒”等歷史事件的文物與場景展示,感受燕趙文化“重義氣、輕生死、敢擔當”的特質,有成員在參觀后表示“‘慷慨悲歌’不是簡單的悲壯,而是一種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擔當,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需要傳承”。參觀結束后,團隊召開實踐總結會,成員們結合四地實踐經歷發言,一致認為本次活動不僅讓大家系統觸摸到燕趙大地的歷史脈搏、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魅力,更通過對地方文化精神的提煉與思考,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明確了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本次實踐期間,團隊建立“一日一總結”機制——每日活動結束后,各小組先內部梳理當日實踐內容、提煉核心收獲,再由隊長組織全員會議,匯總各組成果、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實踐方向不偏離目標;同時,團隊高度重視成果傳播,將每日實踐感悟、文化知識、調研數據轉化為圖文并茂的新聞稿件、科普短文,在微信公眾號,新聞媒體傳播,有效擴大了活動影響力,切實將邯鄲的“忠義進取”、滄州的“運河精神”、邢臺的“科技智慧”、石家莊的“燕趙風骨”傳遞給更多受眾,真正實現“薪火相傳、文脈永續”的實踐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