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閩中山水蔥蘢。蘭州大學蘭莆青禾實踐隊深入福建省莆田市尚書橋村,在這座因明代古橋得名、因紅色血脈鑄魂的村落,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以腳步丈量振興之路,用青春對話紅色沃土,在稻浪初顯的田間地頭,寫下新時代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執筆作答新時代的青年之問。
烽火印記尋初心赤石精神照前路
尚書橋村,是一片被熱血浸染的土地。實踐過程中,隊員們踏入“閩中抗日義勇軍集訓舊址”事跡展覽館。在村支書沉靜的敘述中,閩中兒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史詩徐徐展開,使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篳路藍縷、舍生忘死的赤誠。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認真聆聽、積極互動,現場洋溢著濃厚的學習氛圍。
圖為實踐隊隊員聆聽村支書講解
紅色基因的守護,需要代際接力。實踐團隊與村中一年級的連師小朋友共同梳理其太爺爺連文檜的抗戰故事。“他年輕時不怕危險送糧護戰友,被捕后堅強不屈。解放后為人民工作,哪怕后來遇到困難也不改那顆火熱的心……”童稚的嗓音里,革命者的智慧與勇氣穿越時空,被鄭重地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份由“10后”講述、“00后”記錄的故事,成為紅色資源數字化保護的新篇。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連師小朋友共同錄制過程掠影
獎學助學傳薪火青春助夢育新苗
知識是橋,渡人出深山;教育是燈,照路向未來。蘭莆青禾實踐隊受邀參與尚書橋村“傳承·感恩·筑夢”獎學助學活動。從背景板的懸掛到會場布置,處處活躍著青年學子俯身實干的身影,以行動踐行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莊邊鎮副鎮長在致辭中強調,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讓團隊成員備受啟發。
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戴歆恬為高考、中考畢業生送上祝福,并分享了大學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勉勵他們勤奮求知,未來以學識回饋桑梓。真摯的話語傳遞著用知識反哺鄉村的信念,讓在場的畢業生們備受鼓舞。
-圖為獎助活動后蘭州大學實踐隊與參與人員的合影-
直播帶貨拓新徑山貨出山賦動能
青山環抱的尚書橋村,筍干鮮脆、南瓜甜糯、紅菇天然……卻一度困于“酒香巷深”。在尚書橋村支部中心,村干部們給實踐隊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村部尚書”直播課。
鏡頭前的村干部變身主播,以質樸的鄉音向觀眾推銷南瓜、黃豆等土特產,對著鏡頭熱情的吆喝著。隊員們認真觀摩學習直播技巧,并參與到過程中,手機屏幕上“下單”提示音接連不斷,氣氛格外熱烈。
“以前哪敢想啊,坐在家里就能把山貨賣出去!”看著越疊越高的快遞盒,鄉民們臉上綻放出由衷的笑容。這一幕,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也更堅定了為鄉村振興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的決心。
-圖為蘭州大學實踐隊在參與助農直播-
青春聚力尚書橋智匯鄉村繪新篇
尚書橋村陳春雨書記與隊員們展開專題座談,分享任職以來的故事。陳書記感慨:“人才是‘活水’!資源再好,政策再優,沒有懂市場、會運營、能扎根的人,就像‘捧著金飯碗要飯吃’。”引發了隊員們的共鳴。這場深入基層的互動,清晰印證:無論是村民的殷切期盼,還是鄉村發展的實踐探索,人才始終是解決難題、激活振興的核心動能與堅實底氣。
此次實踐,蘭莆青禾實踐隊以紅色精神鑄魂,用助學行動傳薪,借直播帶貨賦能,憑實地調研獻策,助力尚書橋村發展。隊員們不僅體悟了革命先輩的赤誠,見證了知識育人的力量,更親歷了數字助農的實效,深刻理解了人才對鄉村振興的關鍵意義。未來,實踐隊將持續匯聚青春智慧,深化校村聯動,以綿薄之力助推鄉村繪就更美的振興圖景。
青山如黛,禾苗正青。古橋石縫間的小草向著陽光拔節,恰如青春與鄉村共生的力量,生生不息。
(通訊作者:俞惟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