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江蘇省如皋市城南街道花苑西區社區活動中心內,7名小孩專注地擺弄著手中的紙板與透鏡。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七彩假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此開展科技主題板塊教育,志愿者柳顏、孫鮑瑞通過VR技術科普與飛行原理實踐課,為社區兒童開啟科學探索之門。
首先大家感受了虛擬現實,“戴上這個眼鏡,恐龍就在你眼前!”一年級學生吳雨桐興奮地向同伴揮手。在《虛擬現實》課堂上,志愿者柳顏先用動畫短片介紹VR技術原理,隨后指導孩子們制作簡易VR眼鏡。在這個眼鏡制作過程當中有比較大的困難,鏡片的組裝有點復雜,總是裝好又掉,但是志愿者柳顏耐心的一次次教孩子們組裝,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兩人一組,每一組都擁有了一個自制的VR眼鏡。當孩子們用自制的眼鏡觀看360°過山車視頻時,驚呼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體驗了兩分多鐘結束時,都非常留戀想繼續體驗,更是說到回家也要自己再做一個。“鏡片間距要精確到6.5厘米,這是分光成像的關鍵。”柳顏跪坐在課桌前,幫一年級的陳彥調整鏡架;顒游猜,孩子們在志愿者引導下總結出VR技術“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三大特征,馮義辰小朋友更立志“要開發治療近視的VR設備”
接著,多架架紙飛機劃過活動室上空。志愿者者孫鮑瑞通過重力、升力、推力、阻力模型,超出志愿者的預想,本來以為重力生理這些物理概念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會非常困難,但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們卻表現的很好,他們主動提出了萬物都有重力,而重力來源于地球的引力,雖然他們不能夠表示出生力推力阻力這些專業名詞,但是兒童的動力、飛力很好的表達了他們的意思,也顯得他們更加可愛。接著志愿者孫鮑瑞將抽象物理概念具象化。“為什么我的飛機總轉圈?”面對謝袁禾的提問,志愿者孫鮑瑞演示機翼微調技巧:“尾部折5毫米上翹,就能平衡偏航力矩。”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孫鮑瑞拋出來一個問題,飛機為什么會落地?小朋友們積極踴躍的回答是由于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可見這一堂課大家都學到了真正的知識。 飛行競賽將課堂推向高潮。孩子們分組調試機翼弧度、配重位置,吳雨桐采用“雙三角翼”設計以增強穩定性,最終以好成績奪冠。根據志愿者的設想,這種‘理論-實踐-競賽’模式,精準契合STEAM理念。
課業輔導時段呈現溫情一幕,面對不識字的低年級生,志愿者楊麗將數學題念給一年級的小朋友聽,有繪畫天賦的陳彥則獲準用畫畫代替文字作業。“教育不是填充容器,而是點燃火焰。”志愿者團隊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志愿者們希望用大學生視角讓我們看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
暮色漸濃,孩子們握著紙飛機與VR眼鏡不愿離去。本次活動的突出成效體現在,科技啟蒙生活化通過自制VR設備、紙飛機競賽等低成本高互動形式,打破科技知識傳播壁壘;其二是教學手段精準化,針對兒童特點設計情景化教學方案,建立個性化成長檔案。這種“專業賦能+情感關懷”的雙軌模式,不僅豐富了暑期托管內涵,更探索出高校資源下沉社區的科學路徑。當紙飛機載著孩子們的歡笑掠過社區庭院,科技教育的種子已然在童心深處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