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維度實踐調研調查報告
摘要
本報告圍繞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發展定位,選取合肥烈士陵園、巢湖、駱崗公園、罍街、合肥科技館五大標志性場所,于2025年7月31日—8月3日開展為期4天的實地調研。通過實地觀察法與資料分析法,系統探究合肥在紅色文化傳承、生態治理、城市更新、文化商業融合、科技創新普及領域的實踐路徑、成果特征與現存問題。報告總結出合肥城市發展“歷史與現代兼顧、生態與產業共生、文化與生活融合”的核心邏輯,梳理出紅色教育受眾覆蓋不均、巢湖生態全民參與度低、罍街文化挖掘淺、科技館體驗便利性不足等關鍵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優化建議,為合肥多維度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參考與決策依據。
關鍵詞
合肥;社會實踐調研;紅色文化;生態治理;城市更新;科技創新
指導教師
吳淦 雷芳
團隊信息
團隊名稱:507
團隊成員:高心媛(隊長)、汪佳穎、王夢晴、姚赟、王欣
調研時間:2025年7月31日—8月3日
調研地點:合肥烈士陵園、巢湖、駱崗公園、罍街、合肥科技館
調研分工:
汪佳穎:負責合肥烈士陵園、罍街調研及數據整理
王夢晴:負責巢湖、合肥科技館調研及資料分析
姚赟:負責駱崗公園調研及報告框架搭建
王欣:負責調研數據交叉驗證與問題歸納
高心媛:負責報告初稿撰寫與最終修訂
正文
一、調研背景與意義
(一)城市發展背景
合肥,安徽省省會,地處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近年來,合肥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為戰略定位,在城市建設中錨定生態優先、創新驅動、文化賦能三大方向,形成了“科創+產業+生態+文化”的發展格局。從“中國聲谷”到“量子中心”,從巢湖綜合治理到駱崗公園城市更新,從罍街文化商業崛起到紅色資源活化利用,合肥的城市實踐具有典型的樣本價值。
(二)調研意義
1. 理論意義:通過對合肥多領域實踐的系統調研,豐富城市發展多維度協同理論的實證案例,為同類城市的紅色文化傳承、生態治理、城市更新等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2. 實踐意義:精準識別合肥在發展中的現存問題,提出可操作的優化建議,助力合肥進一步提升“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質量,同時為其他城市的相似發展路徑提供實踐借鑒。
二、調研對象與方法
(一)調研對象解析
1. 合肥烈士陵園
位于合肥市包河區,占地12萬平方米,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園內安葬著眾多革命烈士,展陳內容以合肥地區革命歷史為主線,是合肥紅色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
2. 巢湖(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段)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是環巢湖生態治理的核心區域之一,總面積1072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是合肥“大湖”生態名片的直觀體現。
3. 駱崗公園
由原駱崗機場改造而成,總占地面積12.7平方公里,是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公園。項目保留了機場跑道、航站樓等歷史建筑,融合生態修復、科創辦公、文化休閑等功能,是合肥城市更新的標桿項目。
4. 罍街
位于合肥市包河區,以“罍文化”為核心,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集特色美食、非遺文創、休閑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是合肥文化商業融合的代表性街區,年客流量超800萬人次。
5. 合肥科技館(新館)
位于合肥市蜀山區,2022年正式開放,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以“探索·創新·未來”為主題,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合肥科創優勢領域,是合肥市重要的科創科普平臺,年接待觀眾超85萬人次。
(二)調研方法說明
1. 實地觀察法
團隊成員對五大場所進行為期4天的實地走訪,采用“定點觀察+流動記錄”相結合的方式:在合肥烈士陵園重點觀察展陳形式與游客互動;在巢湖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記錄生態景觀與游客行為;在駱崗公園關注空間改造與功能布局;在罍街記錄商業業態與文化呈現;在合肥科技館觀察展品互動與人群分布。同時,通過訪談(非結構化)方式,隨機詢問游客、工作人員對場所的看法與建議,累計訪談50余人次。
2. 資料分析法
系統收集合肥市生態環境局《2023年巢湖流域生態治理公報》、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合肥文化商業街區發展報告》、合肥科技館《2023年合肥科技館年度運營報告》等官方文件,以及各場所的宣傳資料、新聞報道等,對調研數據進行交叉驗證與補充,確保調研結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三、調研結果與深度分析
(一)紅色文化傳承:嚴肅內核與創新形式的雙向探索
合肥烈士陵園在紅色文化傳承上形成了“歷史厚重感+傳播年輕化”的特色路徑。
1.傳承的嚴肅性:園內烈士墓區莊嚴肅穆,展陳館以“合肥革命歷史時間軸”為線索,通過烈士家書、革命文物、歷史照片等實物與文獻,完整呈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新時代的合肥革命歷史,其中“渡江戰役合肥支前”“合肥籍烈士群體”等專題展陳,極具歷史考據價值。
2.傳播的創新性:針對青少年群體,陵園開發了“紅色劇本殺”項目,以合肥本地革命故事為藍本,讓參與者通過角色扮演沉浸式體驗革命歷史;設置“紅色知識打卡點”,將革命歷史知識點轉化為趣味問答,完成打卡可獲得紅色文創紀念品。這些創新形式使2023年青少年訪客量同比增長35%。
3.現存問題:活動資源過度集中于節假日,如“清明祭英烈”“七一主題活動”等,工作日園區訪客量不足節假日的1/5,且線上傳播渠道單一,僅依賴微信公眾號推送,缺乏如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傳播形式,導致紅色文化的受眾覆蓋存在明顯的“時間差”與“群體差”。
(二)生態治理實踐:成效顯著與參與不足的現實反差
巢湖的生態治理是“政府主導治理+市民生態受益”模式的典型體現。
1.治理成效:通過“環湖截污工程”,建成污水管網超300公里,2023年巢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實施“藍藻綜合整治”,采用生物防治、機械打撈等措施,藍藻爆發面積較2018年下降40%;開展“濕地修復工程”,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新增濕地面積超200公頃,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觀測到鳥類種數較治理前增加20余種。
2.民生價值: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合肥市民日常休閑的重要空間,調研期間(暑期)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市民在此開展騎行、露營、觀鳥等活動,生態治理成果直接轉化為市民的生活福利。
3.現存問題:盡管生態治理成效顯著,但普通市民的生態保護參與度較低。調研發現,園內存在游客亂扔垃圾、破壞植被等行為,且多數市民對巢湖生態治理的具體措施、自身可參與的保護行動認知不足,生態保護仍停留在“政府主導”階段,尚未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圍。
(三)城市更新實踐:歷史保留與功能融合的合肥樣本
駱崗公園的改造是合肥“城市更新+產業導入+生態修復”三位一體模式的標桿。
1.歷史保留:項目保留了原駱崗機場的主跑道,改造為“空中廊橋”,成為市民跑步、觀景的特色空間;保留航站樓建筑,改造為“駱崗音樂廳”,舉辦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還保留了機場油庫、塔臺等工業遺跡,通過藝術裝置、場景還原等方式,打造工業遺產觀光點,讓城市記憶在更新中得以延續。
2.功能融合:公園內劃分“生態涵養區”“科創CBD”“文化休閑區”三大板塊。生態涵養區以濕地、林地為主,是城市“綠肺”;科創CBD引入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科創企業總部,打造“科創+生態”的辦公空間;文化休閑區設置露營地、親子樂園、市集等,滿足市民多元需求。這種“生態+產業+生活”的功能融合,使駱崗公園成為合肥城市更新的典范,其經驗被《中國城市更新發展報告(2024)》列為典型案例。
3.潛在挑戰:目前科創CBD的企業入駐率約60%,仍有提升空間;部分區域的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存在空間閑置現象,需進一步優化產業導入與空間利用的匹配度。
(四)文化商業發展:本土特色與現代消費的融合局限
罍街的發展是合肥“文化符號+商業業態”融合的典型嘗試,但在文化深度挖掘上仍有不足。
1.商業活力:罍街以“罍”這一合肥本土酒器文化符號為切入點,集聚了“合肥龍蝦”“吳山貢鵝”“三河米餃”等上百種本土美食,引入“廬州木雕”“巢湖剪紙”等非遺文創店鋪,同時打造“罍街夜市”,形成“白天逛文創、晚上享美食”的商業格局,2023年客流量達800余萬人次,夜間客流量占比70%,成為合肥夜經濟的核心地標之一。
2.文化呈現:罍街通過“罍”形建筑、罍文化墻、罍主題雕塑等硬件設施呈現文化符號,但對“罍文化”背后的廬州酒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挖掘不足。例如,“罍”在合肥歷史中是民間聚會、節慶活動的重要載體,罍街尚未開發出如“罍文化節”“廬州酒俗體驗”等深度文化活動,文化呈現多停留在視覺符號層面,與商業業態的融合缺乏內在邏輯。
3.改進方向:需從“符號呈現”轉向“文化體驗”,可打造“廬州文化長廊”,系統展示罍文化的歷史演變、民俗內涵;定期舉辦“非遺手作市集”“廬州民俗展演”等活動,讓消費者在商業消費中深度感知本土文化。
(五)科創科普工作:產業優勢與公眾體驗的銜接不足
合肥科技館(新館)的運營體現了合肥“科創產業+科普教育”的聯動,但在體驗優化上仍有提升空間。
1.科創特色:科技館聚焦合肥科創優勢領域,設置“量子探秘”“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主題展區。“量子探秘”展區通過量子通信模型、量子糾纏實驗裝置等互動展品,讓公眾直觀感受量子科技的魅力;“人工智能”展區引入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系統等,展示AI技術的應用場景。這些展品緊扣合肥“量子中心”“人工智能產業基地”的產業定位,2023年接待學生研學團超34萬人次,成為科創科普的重要陣地。
2.體驗短板:熱門展品(如量子糾纏實驗裝置、VR航天模擬器)排隊時間常超1小時,且缺乏線上預約功能,導致觀眾體驗效率低下;本土特色展品更新周期較長,如“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模型仍是2022年開放時的版本,未能及時反映合肥科創產業的最新進展(如2023年該裝置實現403秒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影響了科普內容的時效性與新鮮感。
3.優化路徑:開發“合肥科技館線上預約系統”,對熱門展品實行分時段預約;建立“本土科創展品動態更新機制”,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大訊飛等本地科創企業合作,定期更新展品內容,確保科普內容與產業發展同頻。
四、合肥城市發展的核心特征與調研感悟
(一)五大核心發展特征基于對五大場所的調研分析,合肥城市發展呈現出以下核心特征:
1. 紅色文化:嚴肅內核與創新形式的兼顧
既通過實物展陳、歷史考據保持紅色文化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又通過劇本殺、打卡活動等創新形式擴大受眾面,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承的“雅俗共賞”。
2. 生態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生受益的統一
以政府為主導推進巢湖生態治理等工程,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將治理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知、可參與的休閑空間,實現了“生態美”與“生活美”的統一。
3. 城市更新:歷史記憶與功能創新的融合
在駱崗公園等項目中,通過保留機場跑道、航站樓等歷史設施,賦予舊空間新功能(如科創辦公、文化休閑),讓城市更新既有“歷史溫度”又有“現代活力”。
4. 文化商業:本土符號與現代消費的共生
以“罍文化”等本土符號為內核,引入美食、文創、夜經濟等現代商業業態,打造罍街等文化商業地標,實現了“文化賦能商業、商業傳播文化”的良性循環。
5. 科技創新:產業實力與科普普及的聯動
依托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產業優勢,在科技館等平臺開展科創科普,將產業實力轉化為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動力,形成了“科創產業-科普教育-人才儲備”的正向循環。
(二)三大調研感悟
1. 城市發展需平衡“歷史與現代”的關系
駱崗公園對機場歷史設施的保留啟示我們,城市更新不應是對歷史的“推倒重來”,而應是對歷史記憶的“創造性轉化”。只有讓歷史元素自然融入現代空間,城市才能在發展中保留獨特的文化身份。
2. 生態治理需實現“保護與利用”的共生
巢湖生態治理的成效表明,生態保護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應探索“生態+產業+生活”的融合路徑。例如,可在巢湖沿岸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產業,讓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與民生價值,形成“保護-利用-再保護”的可持續循環。
3. 文化發展需深化“符號與內涵”的融合
罍街的實踐說明,文化商業街區不能僅停留在文化符號的表面呈現,而應深入挖掘符號背后的歷史內涵、民俗風情,通過場景營造、活動策劃等方式,讓消費者在商業消費中深度體驗文化,實現“文化從符號到生活方式”的進階。
五、問題總結與針對性優化建議
(一)現存主要問題總結
通過對五大場所的調研,合肥在發展中仍存在以下關鍵問題:
1. 紅色教育:受眾覆蓋不均衡,傳播渠道單一
合肥烈士陵園的紅色活動多集中于節假日,工作日訪客量少;線上傳播僅依賴微信公眾號,缺乏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導致紅色文化的受眾群體存在“時間斷層”與“渠道斷層”。
2. 生態保護:全民參與意識薄弱,宣傳形式單一
巢湖生態保護仍以政府主導為主,市民對生態治理措施、自身可參與的保護行動認知不足;宣傳多采用傳統海報、手冊形式,缺乏如短視頻、互動游戲等年輕化、趣味化的傳播方式,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亟待提升。
3. 城市更新:產業導入與空間利用匹配度待提升
駱崗公園科創CBD的企業入駐率有待提高,部分區域功能定位模糊,存在空間閑置現象,需進一步優化產業選擇與空間規劃的契合度。
4. 文化商業:文化挖掘深度不足,體驗場景單一
罍街對“罍文化”的挖掘停留在符號層面,缺乏對廬州歷史、民俗內涵的深度呈現;文化體驗場景以“看”(文化墻、雕塑)為主,缺乏“參與式”“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活動(如民俗展演、手作體驗)。
5. 科創科普:體驗便利性差,展品更新滯后
合肥科技館熱門展品排隊時間長,無線上預約功能;本土特色展品更新慢,未能及時反映合肥科創產業的最新進展,影響了公眾的科創體驗與科普效果。
(二)針對性優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可操作的優化建議:
1. 紅色教育優化方案
推出“紅色教育工作日計劃”,與合肥市中小學合作,開展“紅色歷史進課堂”“烈士故事宣講會”等活動,提升工作日訪客量;打造“合肥紅色文化短視頻矩陣”,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烈士故事、紅色劇本殺花絮等短視頻,擴大紅色文化的新媒體傳播力。
2. 生態保護提升方案
在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設立“生態保護志愿者服務站”,招募市民志愿者參與垃圾清理、生態觀測等活動;制作“巢湖生態保護”系列科普短視頻,采用動畫、實景拍攝等形式,生動講解巢湖生態治理措施與市民保護行動(如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在社交媒體、公交地鐵廣告屏等渠道投放。
3. 城市更新完善方案
針對駱崗公園科創CBD,出臺“科創企業入駐扶持政策”,如租金減免、人才公寓配套等,吸引優質科創企業入駐;對閑置區域開展“功能定位公眾征集”活動,邀請市民、專家共同參與,明確空間功能,如打造“航空文化博物館”“科創成果展示中心”等。
4. 文化商業升級方案
建設“廬州文化長廊”,系統展示罍文化的歷史演變、廬州酒俗、市井生活等內容,設置互動體驗區(如模擬古代罍宴場景);策劃“罍街文化節”,每年定期舉辦,包含廬州民俗展演、非遺手作大賽、酒文化論壇等活動,深化文化內涵呈現。
5. 科創科普改進方案
開發“合肥科技館線上預約小程序”,實現熱門展品分時段預約,減少觀眾排隊時間;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大訊飛等單位合作,建立“展品更新委員會”,每季度評估并更新本土特色展品,如將“人造太陽”模型更新為反映403秒穩態運行的最新版本,確保科普內容的時效性。
六、參考文獻
[1]合肥市生態環境局.2023年巢湖流域生態治理公報[R].合肥:合肥市生態環境局,2024.
[2]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合肥文化商業街區發展報告[R].合肥: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
[3]合肥科技館.2023年合肥科技館年度運營報告[R].合肥:合肥科技館,2024.
[4]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更新發展報告(2024)[R].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4.
[5]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研究報告[R].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2023.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