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風裹著桂花香撞進校門時,我總以為大學生活會是一本寫滿孤獨的詩集。直到后來才發現,那些散落在教學樓、圖書館與食堂角落的情感碎片,早已悄悄織成了最柔軟的網,將青春里的我們輕輕接住。
最先遇見的是宿舍的暖。記得剛入學那晚,我對著擰不開的行李箱拉鏈急得鼻尖冒汗,下鋪的女孩二話不說遞來一把美工刀,指尖還沾著剛拆封的零食碎屑。“我幫你劃開吧,小心傷手。”她說話時眼里閃著笑,像把星星揉進了眼底。后來的日子里,這樣的瞬間成了常態:凌晨一點有人發燒,全宿舍輪流跑腿買退燒藥;期末周考的深夜,四張書桌拼成臨時自習室,臺燈的光暈里飄著速溶咖啡的香氣;就連周末賴床時,也總有人輕手輕腳帶回來熱騰騰的豆漿油條,塑料袋摩擦的聲響成了最溫柔的鬧鐘。我們來自天南海北,帶著不同的鄉音與習慣,卻在日復一日的相處里,把“室友”變成了“家人”。教學樓里藏著另一種默契。大二那年選了一門早八的文學課,我總愛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同桌是個戴黑框眼鏡的男生,每次都會提前十分鐘到教室,把兩本攤開的筆記放在桌角——一本是他自己的,另一本寫著我的名字。“你上次請假落的重點,我幫你補全了。”他說話時會下意識推推眼鏡,筆尖在書頁上劃過的痕跡整整齊齊。后來我們成了固定搭檔,一起泡在圖書館查資料,為了一個論點爭得面紅耳赤,又在看到對方遞來的奶茶時瞬間消氣。畢業那天整理筆記,我發現他在每一頁的頁腳都畫了小小的太陽,旁邊寫著“加油”,那些細碎的鼓勵,像春日的雨,悄悄滋養了我對知識的熱愛。
最難忘的是食堂里的煙火氣。大三實習結束的傍晚,我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進食堂,打菜的阿姨見我沒精打采,多舀了一勺我最愛的糖醋排骨,聲音裹著暖意:“姑娘,看你這幾天都沒好好吃飯,多吃點才有力氣。”說著又往我餐盤里加了個鹵蛋,金黃的蛋殼在燈光下泛著光。還有一次社團活動結束太晚,食堂只剩最后一份炒飯,我和社團里的學姐分著吃,兩個勺子在同一個飯盒里碰撞,米粒裹著蔥花的香氣里,藏著不言而喻的親近。那些熱氣騰騰的飯菜,那些不期而遇的關心,讓食堂不再只是吃飯的地方,成了治愈疲憊的“加油站”。
如今站在畢業的路口回望,才明白大學生活里的情感從不是轟轟烈烈的告白,而是宿舍臺燈下的陪伴,是筆記里的太陽,是食堂阿姨多給的一勺菜。這些細碎的溫暖像點點星光,照亮了我們獨自前行的路,也讓我們在離開象牙塔時,心里裝著滿滿的愛與勇氣。原來青春最動人的,從來不是單槍匹馬的闖蕩,而是有人與你并肩,把平凡的日子過成了詩。